知道这些知识,科学防艾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健康宣教

发布时间: 2023/12/10 87
选择字号:

1988年以来,全球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我国艾滋病全人群感染率约为万分之九,参照国际标准,与其他国家相比,疫情处于低流行水平。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尽管感染率不高,感染的绝对数仍然很大。据2020年统计,我国现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105.3万人,累计报告死亡35.1万人。2021年全国新发艾滋病人数为6万余人……那么,艾滋病究竟从何而来?为什么难以治愈?又该如何预防?

 

image1.jpeg

猩猩把艾滋病毒传染给了人类

20世纪70年代末期,美国国家疾控中心在洛杉矶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病:患者全身免疫系统几近崩溃,还会感染其他各种不同寻常的疾病。更可怕的是,所有的医疗手段都无济于事,治愈率为零!后,人们发现得病的人越来越多,而且,患者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男同性恋。因此,有些研究者直接将这种病叫做“男性同性恋者免疫缺陷症”。

 

image2.jpeg

然而,一些女性、异性恋男性、血友病患者、用注射器吸毒的瘾君子、甚至儿童,也得了这种病。1982年,这种病被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命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即艾滋病。想要根治顽疾,必须从它的源头入手。于是,美国疾控中心组织了一支强大阵容,他们通过多地多种取样、分析和研究,推算出一种“类艾滋病毒”。该病毒最早于1908年出现在猴子和猩猩身上,1930年前后,由猩猩传染给了人类。

猩猩和猴子具有较强的免疫能力,约30%至70%的猴子被感染后,只是携带病毒,并不发病。一旦该病毒进入人体,就会肆无忌惮地在人体内攻城略地,逐渐进化成人类艾滋病病毒。那么,艾滋病是如何迅速的大面积传播开的?“针具污染”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虽然自20世纪50年代起,廉价的、不需消毒的一次性塑料注射器就开始在医药卫生领域大范围应用。但是,在经济欠发达的非洲,一支注射器可能会被使用上千次,造成病毒在人群之间的快速传播。20世纪60年代,艾滋病病毒逐渐通过加勒比海地区传到美国东部、东南部,进而到欧洲和亚洲,现在,全世界都深陷其中。

奇迹:被治愈的“柏林病人”

 

image3.jpeg

目前,全世界仅有一个艾滋病患者被治好了,这个幸运儿就是美国的蒂莫西·布朗,因为居住在柏林,他被称为“柏林病人“。布朗很倒霉,先后得了艾滋病和白血病,几乎到了死亡边缘。然而,就在生命即将“触底”的时候,他遇到了救星——胡特医生。在这名专攻血液病的医生建议下,布朗决定先治白血病。2007年2月,他接受了骨髓移植。结果,骨髓移植不仅治好了他的白血病,他的艾滋病也被治愈了!且,经过3年多的临床观察,他体内再找不到艾滋病毒。原来,捐献者骨髓里的CCR5变异基因能抵御艾滋病病毒!据以往研究发现,这种变异基因只存在于少数北欧人体内。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性传播:如果一个人和一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发生性行为而不使用安全套的话,他就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

血液传播:通过共用注射器和针头注射毒品、输入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或血液制品,使用未经消毒或消毒不严的各种医疗器械等。

母婴传播: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母亲在怀孕、生产、哺乳时可将病毒传给胎儿或婴儿。

image4.jpeg 

不过,艾滋妈妈也可能生出健康宝宝。一位39 岁的艾滋妈妈不顾家人反对,决定留下肚子里的孩子。从怀孕初期,她就开始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尽量阻断母婴传播,最终生下了一名健康的宝宝。对于这类妈妈,医生不建议顺产分娩,产后也不要母乳喂养。一般的接触,如共同进餐、握手等,都不会传染艾滋病。  

image5.gif

 

怎样预防艾滋病?

1.采取安全的性行为

加强道德教育,禁止滥交,避免与HIV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高危人群发生性接触。

2.不要共用针头

如果需要诸如海洛因这样的麻醉剂,不要和别人共用针头,也不要使用已经被人使用过的针头。医护工作者遵循了一定的安全措施,就可以避免艾滋病在病人和工作人员间、病人之间的传播。

3.避免不必要的血液暴露:

美容、文身、扎耳朵眼、修脚等行为均有血液暴露,如果必须进行上述操作行为,不要图价格低廉的操作室或没有卫生合格证的机构做这种高危操作行为。    

4.不共用生活用品:

避免共用牙刷、剃须刀等物品,女性月经期要注意卫生。

5.注意外伤防护:

工作中如有外伤,体育运动外伤等引起的流血,一定要注意保护自己。在救护伤病员时,避免破损的皮肤接触伤员的血液。

image6.jpeg

本文作者

image7.jpeg 

黄梓涵

公共卫生主管医师

医学学士,毕业于泸州医学院预防医学,毕业后长期从事公共卫生管理相关工作。擅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流行病学调查、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大众健康宣教等。在新冠疫情爆发期间,积极投身抗疫工作中,并多次获得新冠疫情防控先进个人。


返回列表
  • Copyright @ 中江县人民医院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川公网安备 :51062302000128

    蜀ICP备19001243号-1

    技术支持:天健世纪科技

  • 微信公众号

  • 视频号